2017年,时代楷模黄大年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黄大年的精神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与深沉的思考。面对如今这样一个社会开放、价值多元的时代,坚守和信仰显得尤为珍贵。黄大年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唤醒了这个时代对共同价值的认知。向黄大年学习,是一个国家尊师重教的价值表达。东农从不缺少“黄大年式”的好教师。行走在东农校园,许振英、王金陵、骆承庠……这一尊尊雕像和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沉淀了东农人的精神内核,形成了东农发展的不竭动力。现如今,学校又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新时代东农人,他们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或立足三尺讲台、言传身教;或勇攀科技高峰,矢志不渝。他们用一颗颗无私奉献、敬终如始的“初心”,支撑起了他们对教育、对学生、对科研的信念,他们用行动传承并丰富了东农精神的内涵。宣传部新闻中心联合东北网、《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三家媒体对我校近年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并在校园网、校报、官微等媒体平台推出“学习黄大年 东农有榜样”专栏。以期通过这些新时期东农的榜样来不断凝聚、继承和发扬东农精神,希望通过榜样之光,照亮东农未来发展之路,同时,也激发出全体东农人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的磅礴力量!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单安山 教授
“我的简历很丰富,上面有很多国家级奖项、科研项目、学术成果,但是我最看重简历上的这两条,一个是我培养了弟子231人;第二个是我发表了论文651篇。”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单安山教授说。
日前,黑龙江省公布了首批“龙江科技创新英才”获得者名单,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动物营养研究所所长单安山名列其中。实际上,就在一年多以前,他的科研项目“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就曾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而早在1991年,他就曾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
作为我国著名畜牧学家、动物营养学奠基人许振英先生的亲传弟子,单安山先后放弃了英国优良的实验条件和待遇以及北京一家企业高职高薪的工作,毅然回到黑龙江从事“功能性饲料”研究,助力我省乃至全国畜牧业发展。“我最大的心愿,是提高我国饲料的品质和利用效率,让国家的畜牧业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最终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吃到价廉物美的畜产品。”单安山说。
“我要为祖国研发出不输发达国家的功能性饲料”
单安山,1981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畜牧专业,1984年在东北农业大学获得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硕士,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就在他在英国读书时,传统饲料营养理论的大厦已近上梁封顶,人们曾怀疑动物生产水平接近极限。而发达国家以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为依托的功能性饲料研究与开发异军突起,使饲料营养物质的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动物生产潜力得以进一步挖掘。
而祖国和我国畜牧业大省黑龙江,此刻正需要从零开始,开创功能性饲料研究,并建立相关学科。
1995年,在英国深造博士后出站后,单安山怀揣着一颗至诚奉献、拳拳爱国之心,放弃了国外和北京的良好生活环境,回到东北农业大学进行科学研究,毅然投身到黑土地上的畜牧大业中来。“我要为祖国研发出不输发达国家的功能性饲料”这是他归国时的初心和理想。
功能性饲料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相当于人吃的功能性食品。”单安山说,“比如人们从食物中会摄取钙质,但却不一定吸收得特别好。但如果人同时摄入维生素D,就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功能性饲料就是除了营养作用外,还可让饲料提高利用效率,吃同样的饲料,可以让奶牛多产奶,猪多长肉,鸡多产蛋,并且能够让畜牧产品品质更好、更安全。”
为提高我国饲料的品质、使用效率,保障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吃到价廉物美的畜产品,回国后,他密切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创建分子营养与饲料生物技术研究室、饲料化学与安全研究室、动态营养与调控研究室、饲料应用新技术研究室、饲料IT研究室等,组建科研团队,建立研发平台,全力投入功能性饲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中国是畜牧业大国,畜产总量逐年提高,发展前景广阔,这是当年我回国发展的重要原因。不过,由于抗生素饲用、霉菌毒素污染使饲料与畜产品产生了安全和质量等问题。同时,我国还存在饲料短缺,这些都不同程度制约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单安山告诉记者,为破解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饲料”难题,他和团队以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为依托,用近20年的努力,在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实现了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广。
据了解,单安山研发的功能性饲料实现了四大突破——第一个突破是用抗菌肽、益生菌和药用植物代替了饲料中的抗生素,减少了抗生素在动物体内的残留和耐药菌的产生,保证人畜安全。第二个突破是有效降低了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保证了饲料安全和动物健康养殖,有效减少动物疾病的产生。第三个突破是创新了饲料的营养调控技术,可有效改善猪、鸡的肉质,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第四个突破是开发出成本低、效果好的环保型饲料,这种饲料在保证畜牧业增产的同时,降低了饲料成本,减少了了废弃物的排放。
实际上,功能性饲料研发只是单安山及团队刻苦攻关的一个缩影,多年来,由他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0余项科教项目;获发明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著作29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51篇(其中SCI论文14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排名第2),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
“我的科研成果决不能在象牙塔里束之高阁,而要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作为业内知名专家,单安山深知应用型研究的价值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体现。因此,他的科研成果从未止步于实验室,通过积极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使科技成果产业化,最终助力饲料业和畜牧业发展。
“我的科研成果决不能在象牙塔里束之高阁,而要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动能”这是单安山经常说的话。
东北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单安山团队的科研成果并没有止步于实验室中,与山东新希望六合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我省的谷实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密切合作。
据了解,单安山注重产、学、研结合,建立了数十个校企合作基地,开展了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前沿研究、技术开发、产品推广的联合协同创新模式,技术与市场无缝对接,将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努力,他为我国新建了功能性饲料生产线45条,增加饲料新产品38种。项目成果在国内816家饲料厂和7200家养殖场推广应用,新增销售收入574亿元,产生100多亿元经济效益。
通过开发系列功能性饲料产品,提高了饲料和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引领了饲料行业技术升级转型。破解了饲料与畜产品安全、质量和饲料资源短缺等关键问题。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为饲料和养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我国饲料业和畜牧业发展。
“我是‘而’字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受益者,我要将这种理念传承下去。”
单安山是许振英先生的亲传弟子,“许先生的‘而’字型人才培养理念当时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我就是受益者,我要把这种理念传承下去。”单安山对记者说。
什么是“而”字型人才呢?
一般来说,现代人理想的知识结构是T字形,横代表广博的知识积累,竖代表过硬的专业素养。而我国著名农业教育家、畜牧学家、动物营养学家许振英先生却说——这还不够,科技工作者应该是“而”字形结构,一横还需要有几个竖作支撑,要有几个精通领域,这样才能具备学科融合能力,才能够做引领式研究,这样的学生才能成为对行业有用、受社会欢迎的栋梁之才。
作为许振英先生的亲传弟子,单安山继承了许振英先生的治学精神,除了以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为荣,同时也为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为傲。
单安山传承了许振英先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专业与兴趣相统一。他常称自己是名“教书匠”,并觉“吾人生之乐事,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为本科生主讲《动物营养学》《饲料与饲养学》《动物科学专业导论》,为研究生主讲《高级动物营养学》《饲料生物技术》《专业英语》《动物营养专题》等课程。
单安山的的学生常说:“单老师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宽广的学术视野,睿智的学者风范,儒雅的言谈举止,给予我们以启迪,帮助我们快成长。”
辛勤培育人才的单安山获得了高度肯定,曾经多次获得各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而他更看重的是他从教以来,先后培养硕士165名、博士47名、博士后19名。他的很多学生已经成为饲料与养殖行业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等领域的骨干,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数十人担任国内大型饲料和养殖企业的技术总监。
“我培养的学生遍布海内外,都在为饲料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做着贡献,这比获奖更让我感到欣慰。”单安山说。
2017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龙江科技英才-科技创新人才。简历上还有很多、很丰富的内容,但我最看重、最满足的就是这两条,1.培养了弟子231人;2.发表了论文651篇。这诠释了一个师者的初心和一个学者的追求:只事耕耘,不问收获;默默奉献,不求闻达。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