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为人类做出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当一个国家要从大国走向强国之路的过程中,科技就成了强国之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就成了一个民族的脊梁,他们的贡献精神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动力。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进入轨道运行并响起《东方红》乐曲的时候,这个特大的新闻立即让世界惊奇了起来。也从此,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纪元,成为继美、俄、法、日之后世界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著名科学家孙家栋任“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孙家栋是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质奖章后回到祖国。孙家栋开始在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室主任,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从副主任到院长。此后成为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等职。
1967年以前,孙家栋先后领导并参加中国第一枚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并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
人造地球卫星在研制试验过程中,孙家栋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问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获“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立项到建成,经过多少风雨才终于迈入实用的阶段,这上中国科技再一次有了自信的底气。从目前的世界角度观察,世界上有四个国家及地区在发展卫星导航系统,除了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其次就是我们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而中国的北斗系统却后来居上,其技术含量,实力价值已经在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排名第二位。
近年来,中国在很多的地方发现重大的宝藏,这些隐藏在万米多深的矿产资源,让这些巨大的宝藏一个一个地出现的我们的眼前,超百亿、千亿的重大能源,稀有矿产资源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资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时代榜样,海归回来的大科学家黄大年!
黄大年是当今中国人含着热泪传颂这个名字,他从北国春城出发只要完成与祖国的约定,他的理想是给祖国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那持希望是让中国的深井勘查技术走到世界的前列。当他从欧洲之国回到中国,立刻加速了推动中国深探事业,他5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
作为世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的黄大年,他放弃英国的高薪待遇回到东北,成为中国科技计划入选重要专家,回国后不久就创造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在地球的深处找到了众多自然宝藏,其稀有的矿产黄金、稀土、锰矿、镍矿等资源有了量的升值,为中国能源储备,经济建设,高科技运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大年结合世界先进的人才管理体系,他把科研任务以每周、每日为时间点进行量化细分,根据团队成员的分工、特长等不同特点,把任务层层分解到具体人员、具体岗位。科研任务精确到人、精准落地,以此保证整个团队的高效有序运转。
在黄大年承担主要研发任务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正式宣布完成的时候,这是我国继“神舟”上天、“蛟龙”下海之后又迎来历史性突破,创造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在万米的深井中找到了多个巨型的自然宝藏,为我国的能源安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黄大年对国家科研经费的使用有自己独到的方法,他的原则是分一分钱必须用到实际的科研中。黄大年只唯公不唯私。他放眼全国,寻找最适合的科研单位。黄大年择良队而用之,使得他的团队从一开始就有较强的攻坚能力,在短时间内便在科研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黄大年生前率领的科研团队仍旧刻苦攻坚、宵衣旰食,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黄大年生前设计的三个项目都成功立项并进入实施阶段。航空梯度重力仪、移动平台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地球深部探测等研究都取得了阶段性成绩。黄大年的一生及其团队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的卓越的贡献。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