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团队自成立以来,连续承担国家“973”、“863”、重大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总装备部重点等项目180多项,为国家科技进步、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提到通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或许是无线电和光纤,然而,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传输速率不高的问题。因此,近些年来,激光通信研究在各国逐渐兴起。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带领的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团队正是以“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光电动态测试技术”和“光电模拟与信息网络技术”为主攻方向,至今,已成功研制出测试指标优于美国的“某动态性能测试系统”;研制的“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在我国首次实现了“地面动中通”、“航空飞中通”和“双动态”激光通信,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一对多”同时激光通信,并实现了机载高速激光通信的最远距离。姜会林:“动中通什么意思?比如说船上面有一个通讯设备,那边地面有个设备,我这个船跑起来,和对方通下来的,这是中国第一个做动中通实现了。光地面动中通不行,有时候还得上飞机,还要上卫星。所以第二步把光端机通讯设备装到飞机上去,飞机和地面都通起来,这是第一次航空飞中通实现了。”
从新疆马兰到内蒙大兴安岭再到西藏高原,从多种战车到舰船再到直升机,为了做实验,团队成员们不辞辛苦,用获得158项授权发明专利,发表1558篇学术论文和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成绩,证明自己:“到新疆海拔比较高,在博斯腾湖上做的实验,经常一干一个晚上,我们在很冷的天气情况下,大家买了一大盆饭,一大盆菜就在外边,一边吃饭一边看着我们实验结果。到西藏将近5000米高的高原做实验,去的时候挺好,高高兴兴的,第二天供氧就不足了,这些困难克服了很多。”
潜心科研的同时,这支团队还注重把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他们与世界光学工程学科排名第一的美国亚利桑那光学科学中心一同组建“实验班”,指导的研究生中有76人获国家级奖学金、2人获得王大珩光学奖。团队青年成员史浩东:“我就是这个团队培养的博士,去年毕业之后很有幸留在了这个团队,在读博期间,我获得了国家级博士奖学金。这个团队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注重创新,而且鼓励我们青年教师勇于参与国家的重大项目的论证,申请,还有后续的研究工作,为国家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目前,这支团队研制的星模拟器、太阳模拟器、地球模拟器已生产40多套,用于导航二代、风云二号、天链一号和载人飞船等;研制的“某动态性能测试系统”,已用于陆海空相关武器定型测试,研制的“某激光性能测试系统”,已由陆军武器推广到机载平台。姜会林:“激光通信国际国内目前处在演示验证阶段,还没有真正用到国家工程里边去。所以我想下一步,五年到十年之内,国家重大工程应用有长春理工大学的研究成果,把它用上。按照总书记讲法,希望项目应该有一些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甚至出现一些颠覆性研究成果。”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