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纳米操纵与制造技术团队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欧盟科研计划等三十多个国家级项目,成为世界上这一领域研究的“先行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赴英国从事科研工作,2009年,放弃海外优渥条件,回到祖国,回到母校,投身科研教学,长春理工大学教授,国家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作斌的这段人生经历与“时代楷模”黄大年极为相似:“到一定程度了,当走在国际最前沿的时候,觉得应该回来了。最根本目标还是科技强国,从国家的角度培养人才,为国家服务。”
回国后,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王作斌在母校——长春理工大学——组建了纳米操纵与制造技术团队,建成了国家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要是纳米操纵与制造,意义在于纳米技术、信息技术,还有生物技术相融合。把生物医学领域出现的问题,尤其是重大疾病问题解决,人的健康长寿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
2010年至今,这支团队获得了16件授权专利,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纳米操纵活体细胞检测设备,为高效药物筛选、重大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测试工具;利用激光干涉技术开发的新材料,成功应用于国防、新能源和功能表面等领域;同时,在机器人纳米操纵、电化学振荡调控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虽然做出一些成绩,但距离目标还很远。希望建设一个国际一流水平的平台,开展国际前沿科研,还有培养国际水准的学生,从这个方面讲,我们还应该更上一层楼,还需要继续努力。”
事实上,王作斌的心愿正在逐步变为现实,目前,团队吸纳培养了数十名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让年轻人在这里收获不一样的成长。团队在读博士杨焕洲:“做实验需要长时间在仪器跟前守着,王老师总说搞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我感觉是特别熬心力的一件事儿,特别累。但是实验有了一定进展,瞬间特别有成就感,成就感是督促我们不断努力的“兴奋剂”。”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长春理工大学纳米操纵与制造技术团队基于国际合作项目,已经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 11 个国家的 19 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累计派出教师和研究生110多人次赴国外进行学术访问。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