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他甘守三尺讲台,培养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于2017年1月病故,年仅58岁。2017年7月,教育部发起了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从黄大年,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代代传承。今天,小编带您走近部分广东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感受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创新之举。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疫病防控研究团队,是在我国著名兽医学家、禽病学家邝荣禄教授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组建的禽病研究团队基础上,经由三代人的努力发展壮大而成。该团队一直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动物疫病防控专业人才,开展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产品研发。其科研成果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SARS动物溯源和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减损经济损失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华农动物疫病防控研究团队,
是个生机勃发、锐意进取的团队
目前该团队成员18人,平均年龄44岁,其中95%的成员具有高级职称、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经历,核心成员入选了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等多种类别的人才项目。这是一个生机勃发的锐意进取的团队,是一个坚定地奋战在动物疫病防控研究和教学一线的团队,是一个为保护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不懈努力的团队。
今年1月,该团队入选全国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教学:“源”“流”相济,
科研让教学更有“灵性”和“活力”
该团队牵头人,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兽医学院教授廖明谈到团队的发展,他说:邝荣禄教授、辛朝安教授等前辈为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凝练出敢为人先、踏实勤奋、献身科教的团队精神。
廖明介绍:“这支团队的本质是教师队伍,所以教书育人是团队的首要使命,为人师表是团队的首要要求。”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学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与职责,科研则是知识创新和传承的最佳途径,二者相辅相成。
“青年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勇于挑战传统。因此,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不断补充完善知识体系、及时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让知识入心入脑。”在廖明看来,成功的教师必须保持一颗年轻的与时俱进的心,要能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并注重自身思想和业务的修行。
在教书育人方面,团队始终秉承“诚、勤、实”的优良传统。教学形式上,他们至今坚持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组成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形式。廖明认为,各有所长的导师是学生学习的丰富“宝藏”,一(学生)对多(教师)的团队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博百家之长”,也有助于形成“优势互补、长短相济、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文化与科研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承、渲染。
科研:“智”“勇”双全,
疫情风险面前挺身而出
廖明至今记得,2003年初SARS病毒蔓延,各家各户人心惶惶。当时团队带头人辛朝安教授挺身而出,积极配合农业部的专家组织动物溯源研究团队,主动搜集和检测样品,排查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传播该疫病的风险。
2017年春节前,该团队凭借过硬的技术,第一时间发现了H7N9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风险。他们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疫情,迅速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科技攻关,甚至放弃了春节假期休息,最终研发出国际上首个可以检测该变异毒株的试剂盒,并成功用于人感染病例的检查,为发现我国首例人感染H7N9高致病性毒株做出了突出贡献。
廖明总结道,每当重大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病发生的关键时候,该团队都能挺身而出,急国家之所急,想产业之所想,以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己任,积极奋斗在艰苦和危险的一线。
团队还创造了多项高水平科技成果。2005年,“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隔7年,“重要动物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禽流感灭活疫苗(H5N2亚型,D7株)”也获得新兽药证书。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家禽养殖业挽回经济损失近500亿元。
广州医科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是
广医呼吸学科教师团队领军人
教学生知识,更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大咖云集的2017年的世界肺癌大会上,来自广州医科大学的本科生梁恒瑞,成了一个小明星。这位广医临床医学大五的学生,斩获了大会颁发的优秀发展中国家论文奖。无独有偶,在当年的另一场呼吸系统疾病领域大咖云集的亚太呼吸年会上,广医的优秀学生团队获得了年会优秀壁报奖——一个众多呼吸科医生都梦寐以求奖项。
两个在世界顶级医学会议上崭露头角大学生,都是广医南山班的学生。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及其教学团队的学生。
“以前我们教医学生,都是从基础课程开始,讲求的是循序渐进。现在尝试采用的,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让医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钟南山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坦言道,类似的全新模式教学方法,依然在推行当中,说特别成功为时过早。“按照这一思路,我们不仅教育医学领域的知识点,更在教授学生学习医学的方法。”
年过八旬的院士级讲者
仍然在医学教育中“授人以渔”
从八年前,广州医科大学决定开设南山班。彼时年过七旬、现在年过八旬的钟南山一直坚持着要为这些本科医学生们上课。他为学生们讲的最多的则是青年人如何开展科研、创新。“对现在的医学生而言,学习、创新是两个最重要的东西”,钟南山和他的教学、科研团队非常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久前,教学团队还特地做了个试验性的教学改革,将以往循序渐进的医学教育模式,慢慢的演变成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教育模式。
“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一开始只有少部分学生欢迎,现在欢迎的学生们多了,有了初步的成果”。钟南山表示道,在这一套教学方案中,包括他在内的教学团队,传授的是学习方法。让医学生们掌握的是从一个现象入手,观察疾病的机制、本质和发病机理。坚持下来,医学生们不一定能记得要考核的知识点在哪里,但这些知识点已经潜移默化的进入到了他们的心里。
“这一教学方案,开展了两年多时间,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了。学生们慢慢的接受了主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医学教育的课堂也就活跃了”。
南山班的毕业生得到的反馈总是能干的
把一名医学生培养到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医学研究者,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周期。广医南山班班主任钟南山,往往在这些优秀医学生进入大学的开始阶段,就会把自己的指导思想告诉学生。“以前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要读研,往往会选择北大、浙大这些更好的学府。而现在,有志于呼吸科领域研究、学习的学生,更多的会首选读广医的研究生。”
这也难怪,在复旦大学医院综合排名中,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呼吸内科,一直雄踞我国这一领域的榜首。既然最好的老师团队都在广州,留在广州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多,也就不足为奇。
“我一直跟这些学生们说一个理念,医学一途,关键是要顶天立地。顶天是抓住国际前沿的重大课题、理念或技术。立地,就是医学成果的转化,应该落实到研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简单、效优、安全、价廉’的药物,技术和器械,让广大百姓受益。”,这是钟南山在许多场合都一再强调的一个观点。在他看来,自己的学生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终将成为一名医学大家。
桃李芬芳:坚持了35年的进修生培训
几乎所有兄弟省市都有广医的进修生
由钟南山院士提出并践行了35年的进修生培训模式,为全国兄弟省市的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培养骨干和人才。
在互联网+医疗兴盛的时代,钟南山和他的教学团队,从四年前就开始利用这一网络技术面向广大医务人员进行教学。通过和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医院,以及国内一些大的兄弟医院开展视频查房。从中获益的医学同道,仍在不断地增加。
在团队建设方面,在钟南山的带领下、通过老中青传帮带方式,涌现一大批优秀人才。冉丕鑫被评为广州市“121人才梯度工程”两院院士后备人才;陈荣昌被选为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整支团队是一支极具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持续发展团队。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